爱游戏app官网登录奖励:
当地时间10月8日,伊朗政府正式公开宣布废除实施近半个世纪的“女性强制佩戴头巾”法律。据伊朗官方通讯社披露,该国“可行性评估委员会”成员雷扎·巴霍纳尔明确说,头巾法已失去法律上的约束力,道德警察无权再以违反着装规范为由实施罚款、逮捕等惩罚措施,公民若遭遇不当执法可向当局举报。
很多人感叹这一步走得太慢,但也有人说这一步终于走了。的确,从马赫萨·阿米尼事件引发的全国抗议,到如今官方“柔性执法”,伊朗社会的裂缝正在阳光下被看见。
但我们要看的,不只是头巾松绑的表面,而是这场松动背后那只不再稳如泰山的手——神权的手。在过去几十年里,头巾不仅仅是一块布,而是一种制度的印记。它标记着权力与服从,象征着对“秩序”的认可,也是一种“能被看见的道德”。
这正是控制学中最巧妙的地方:当权力可以介入一个人如何着装、如何行走、甚至如何呼吸,那种控制就不仅是外在的——而是刻进身体里的。
有人说,伊朗女性戴头巾是一种文化,是传统。但文化的本质是选择,如果没选,它就不再是文化而是规矩,就像犯人不能拒绝囚服。
所以,当伊朗终于说出“可以不戴”,那不是文化的胜利,而是权力的退让。在现实层面,退让并非出自启蒙的善意,而更像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无奈,所谓无奈的抉择。
过去几十年,伊朗的社会结构一直由“神权”与“民族”两股力量共同维系。宗教为国家提供了精神合法性,民族为政权提供了政治凝聚力。
而当外部冲突接连受挫——哈马斯被削弱、受限、叙利亚阿萨德流亡、胡塞武装也陷入拉锯。我们要知道,在政治语言里,“胜利”不仅是外交或军事的目标,更是内部秩序的基础。当外部的胜利失效,内部就必须制造新的共识。
而与此同时,本土遭到多次空袭、关键受损,普通人生活上的压力陡增。一个国家若想维持长期的政治动员,就必须不断提供“意义”,要么来自胜利,要么来自希望。当胜利不再具象,就只能转向“希望”。而最容易被转化为希望的,是日常生活的改善。哪怕只是允许女性不再被强迫戴头巾——这种松动本身就能释放出某种象征性的喘息。
放松头巾管制,某一种意义上就是一次国内政治的再平衡。当神权不再能用胜利验证自己,它就必然要靠“宽容”维持共识。
这一步的象征意义巨大,因为当承认“现在可以不戴”,就等于承认:原来强迫的那段岁月,是可以被质疑的。于是新问题出现了——既然今天可以不戴,那么昨天的惩罚、羞辱、乃至死亡,又算什么?
从更宏观的层面看,在伊朗的街头,头巾早已松散。很多年轻女孩将发丝露出一截,仿佛在以微小的姿态宣告存在。掠影伊朗 在先知与霓虹之间
她们是在对“谁能决定我的身体”这件事发出温柔而坚定的抗议,而更深的变化,是城市中产的态度。这些人原本是神权体制的“缓冲层”——他们既受惠于教育与就业,又维持着制度的表面稳定。
顺带一句,伊朗社会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封闭,建议看他们拿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那部:一次别离。可知人性是共通的:
跟电影中一样,伊朗的中产其实早就察觉,制裁长期化、生活上的压力剧增,货币近乎,目前的貌似稳定其实代价极大。
女性议题,便成为一种新的政治语言。“不再强制戴头巾”成了一个象征——象征着神权时代下首次对个体的让步。当然,这种“自由”的边界,仍掌握在上方。它是被授权的,也是是被计算的。
过去,神权的力量具有确定性: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;什么该做、什么不该做。当社会的复杂性一直上升,这种确定性开始变得不确定。既然不能为社会总兜底,就得给社会开口子。
这不是谁的善意,这是现实处境。因为如何穿衣,一定不是仅仅穿衣那么简单。当年妇女能穿比基尼,也经过复杂的博弈和勇敢的争取。因为:顺从必须被表演出来。当顺从被演成习惯,人就失去了质疑的能力。
而一旦出现一个“不再演”的人,那才是秩序真正的危机。所以,在伊朗女性的背后,藏着一个更大的命题:到底谁才需要这块头巾?到底怎么人有资格称自己”道德警察“。